很快就要过年了。曾想,该自己写点春联贴贴,庆祝迎来的又一个好年头,可就是懒得动笔。算了,还是去街上买吧。总不能放了空着,那样不好,于传承不好,过年的氛围也不浓厚,对联还是要贴的。
回想起小时候,每逢腊月间,村里会有好多人来请父亲写春联。通常,他们都会带上红纸来到我家,一开口,父亲总是微笑着应承下来。我们得赶紧泡茶水招呼客人,母亲则赶紧去做饭。人数多了,时间长了,母亲不免抱怨起来:“有什么写尝,浪费时间不说,还要贴这样,贴那样的。”父亲则笑着说:“都是左邻右舍的,为过个年,人家也不容易,出在手上,既来之,则安之。”母亲也没办法,其实,她也就是抱怨一下而已。
父亲写春联的时候,我便成了他的得力助手,一边忙着裁纸,一边忙着按照字数折纸,还要拉着红纸,让父亲四平八稳地写,生怕红纸歪了斜了导致字写不好。因为还小嘛,也不知道父亲的字写得好不好,更不懂书法的内涵,只是常听人家说:“父亲写的字好。”就这样,感觉整个腊月间,父亲都在忙着帮人家写春联,写完人家的,写自家的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候过年的氛围很浓厚。每逢冬腊月,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张罗过年的事情,宰猪、买年画、买对联、买鞭炮、缝新衣服等等是必须做的。真的,新春,不仅是季节的更迭,更是新的起点和希望,代表着人们的祈福。旧的一年即将过去,新的一年快要来临,幸逢盛世,国泰民安。今年,我计划自己动手写春联,来迎接新的岁月,迎接新的开始。
“家家贴门对,户户挂钱章。”说起春联,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,春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样式,更是人们过年时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。自从学会拿毛笔开始,前些年,我都会写些春联贴在门两边。只是近几年事情多,加之自己也懒惰,总是懒得写,便去街上买。但是,现在的对联,不是印刷的,就是油墨的,花花碌碌的,字不好不说,已没有翰墨的味道了,只能勉强买几副贴贴。虽然我写的字不是很好,但自己编写的春联,自己觉得寓意深远。
春联又叫“对联”“楹联”等,由桃符演变而来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记载: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著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可见汉代时,中国人已经开始在大门上挂桃木符。后来,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在桃符上写联语。据《宋史·蜀世家》记载,孟昶“每岁除,命学士为词,题桃符,置寝门左右。末年,学士幸夤逊撰词,昶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新年纳馀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一副春联。
到了明代,桃符改称“春联”。春联,春节时书写贴于门两边,主要突出“春”和“喜”的意境,营造春天将至、春节来临的喜庆氛围。春联种类繁多,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,分为门联、重门联、斗斤等。常见的春联以五言、七言居多,通常都会注意字句对等、词性对品、结构对应等,上下联之间不仅字数相等,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类属性也要相同,或者符合传统的对偶种类。
写春联,首先要知道春联怎么写。一般来说,春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要用仄声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,下联最后一个字要用平声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。以七言对联为例,最常见的平仄规律通常是“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”或“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”。
“嘉节号长春”,又到了写春联的时候了。像父亲教我的一样,我会把一张大红纸折叠,裁剪,然后铺平,用毛笔沾满墨汁,将自己编写的饱含迎春寓意的春联书写在纸上。写完,一遍一遍地看着,自我感觉一定特别好,只愿“新年纳余庆”,心中有傲骨,也有慈悲,更有祝贺所有的人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新的收获。
当然,如果春联写好了,该怎么贴,也是有讲究的。传统贴春联的方法,讲究的是人面朝门,右手为上,左手为下,也就是从右往左贴,但这是根据古人从右往左的书写习惯得来的。目前来说,上下联的左右一般取决于横批,如果横批从右往左书写,则上联贴在右侧,反之则贴在左侧,贴于大门两边,年味满满。
“两行文字,撑天柱地;一副对联,评古涵今。”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年俗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。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。贴春联,贴门画,新春大吉,年年行大运。希望家家户户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向阳花木早逢春”,在新的一年里,只添欢喜不添愁。
曲靖市烟草公司宣威分公司 杨祖恒

- 全部评论(0)